這一天等了三年!大省集體搶訂單,財政部出手,2023年會更好嗎? 環(huán)球看熱訊
2022-12-13 06:24:03    騰訊網

大家好,我是藍白。

我們終于迎來了“全力搞經濟”的新階段。


【資料圖】

過去幾天,不少地方政府包機,組團出海搶訂單,沿海城市掀起了一場招商競賽。

這就很微妙的對應了發(fā)哥的臺詞:

“我等了三年,就是想等一個機會,證明失去的東西,我一定要奪回來?!?/p>

江蘇、浙江、廣東率先啟動。

四川,是內陸省份的先行者,湖南、山東、海南最近也陸續(xù)加入。

搶訂單一般去的是歐洲和東盟,招商引資去的是德國和日本。

因為,歐洲和東盟是前兩大貿易伙伴。德國和日本,是今年對我國外資增速最高的兩個國家。

這么密集的行動,正好響應了12月6日高層會議上的一句話:

“激發(fā)全社會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活力,讓干部敢為、地方敢闖、企業(yè)敢干、群眾敢首創(chuàng)”。

話都說的這么明顯了,北方省份的反應,還是慢半拍。

時間不等人,這次再不跟上,全面放開的時代,又要被甩開一大截。

南方人如此急切的搶訂單背后,是11月出口增速持續(xù)下滑。

江浙粵川,是電子、電氣設備、紡織、化工的外貿大省,誰挨打,誰知道疼。

華創(chuàng)宏觀的統(tǒng)計,廣東、江蘇、浙江進出口總額排在全國前三,四川排在全國第八。

江浙粵的外貿依存度,分別達到67%、63%、46%,在全國排第三、第四、第七。

像金華、東莞、蘇州,外貿依存度都超過了100%。

但是我們看11月的兩份數據:

1,八大樞紐港集裝箱外貿重箱吞吐量,同比下降9.7%,外貿空箱同比增加了23.73%。

2,除了對東盟有RCEP的支撐,能保持個位數增長之外,對歐盟、美國、日本出口全都在下降。

為啥出口降這么厲害?

中金宏觀的報告里,提到了一個有味道的詞,叫“牛鞭效應”。

就是字面意思,放牛的鞭子。

簡單說,因為產能出了問題,造成虛假的需求信息,從消費者向供應商,逐級放大的現(xiàn)象。

好比前兩年,全球供應鏈緊張,我們產能率先恢復,中國出口暴增。

可這些短期冒出來的需求,隨著今年全球央行暴力加息,供應鏈恢復,又煙消云散。

到如今,我們的出口企業(yè)擴張的大量產能,又成了沉重的包袱,這又反過來,加劇了出口下行的壓力。

出口實在太重要了,對著屏幕談訂單,當然不如面對面談來的快。

搶外貿訂單,有沒有效果,能有多大實際效果,是未知數。

但要是不搶,不急,不緊不慢,那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。

搶出口的同時,財政政策也開始發(fā)力。

12月12號,財政部招標發(fā)行了7500億的特別國債,期限是3年,也就是2025年到期,每年12月12日付息。

這個特別國債,也是字面意思,是基于某特殊背景發(fā)行的,用于應對重大公共危機或服務于重大政策的國債品種,常被用于特殊時期財政開源,輕易不會發(fā)。

歷史上,一共發(fā)過三次。

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,為了給四大行補充資本金,發(fā)了2700億。

第二次,是因為那時候累積的外匯儲備暴增,急需加強管理,2007年發(fā)了1.55萬億,用來購買2000億美元外匯,作為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成立的資本金。

第三次是2020年的抗疫特別國債,發(fā)了1萬億。

所以,特別國債這個東西,非到重大時刻,一般不會出手。

現(xiàn)在這個點,2022年終歲尾發(fā)了7500億,釋放出來什么信號呢?

個人理解:現(xiàn)在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了。

其實,從年初開始,就不斷有呼吁發(fā)特別國債的聲音。

3-4月份疫情最嚴重,上海吉林都在封的時候,沒有發(fā)。

定下5.5%的GDP增速,完成難度越來越大的三季度也沒發(fā)。

房地產銷售額腰斬,16-24失業(yè)率不斷攀升的時候,也沒發(fā)。

一直到年底,終于等到了機會。

1,趕上了續(xù)作的窗口。

這次7500億的特別國債,是續(xù)作,不是新增。

前三次,1998年,2007年,2020年,都是新發(fā),2017年也有一次續(xù)發(fā)。

2007年發(fā)行的有一期特別國債,是今年12月11日到期,償還量就是7500億元。

也就是說,這相當于是一次“借新債還舊債”,不會增加財政赤字。

大家看這個流程:

財政部向銀行發(fā)特別國債,個人是買不了的。

銀行花錢買了這些債,央行再用公開市場操作的工具,比如逆回購,MLF低利率的資金置換給銀行。

最終,財政有了補充資金,央行就變成了特別國債的最終持有者。

為啥中間還要找銀行繞一個彎呢?

因為,《中國人民銀行法》第二十八條規(guī)定:

“中國人民銀行,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,不得直接認購、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”。

2,2022年底這個時間點,財政壓力已經越來越大。

粵開羅志恒的數據,1-10月份,財政收入規(guī)模,只達到年初預算進度的82.5%。

不僅低于序時進度的83.3%,還處于2017-2021年同期的最低水平。

財政部的數據,今年前三季度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8507億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28.3%。

而去年全年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,達到8.7萬億元,今年必然大幅下降。

收的少了,花的卻更多了。

僅僅在4月份,留抵退稅規(guī)模就達到了8000億,跟去年對比,相當于沖減當月收入的37.5%,全年的退稅規(guī)模達到了2.5萬億以上。

還有民生領域的開支。

1-10月份,教育、社保就業(yè)和衛(wèi)生健康支出接近7.9萬億元,占總支出比重為38.2%,創(chuàng)近年來同期新高。

經濟觀察報采訪了華東一個財政局長,省里給了10億元的轉移支付,一天就分完了,這是他從事財政工作這么多年來,速度最快的一次資金分配。

體制內發(fā)工資都成了問題。

每個月的工資、社保支出2個億,收入就1個億,缺口不是一般的大。

1-3月份的時候還能‘三保’,4月留抵退稅后,‘三?!膊槐A?,只保工資。

核酸費用每天幾百萬,這些錢都沒走醫(yī)保,全是財政支出。

這還是華東啊,今年太難,一路難到12月,這個點不新發(fā)特別國債就不錯了,選擇7500億到期再續(xù)作,是理所當然。

還有一點,東南沿海5省市經濟體量占全國1/3以上,財政收入占比近4成,在地方對中央財政凈上繳中貢獻近8成。

這就跟上面聊的對上了,出海搶訂單最猛的省市,恰恰就是這些地方。

江浙粵,加上內地的四川,今年前10月,這四個省加起來的進出口總值超過16萬億,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7%。

這就意味著:

四個省的進出口總額如果能提上去1個點,全國的進出口總額就能提升0.5個百分點。

出口大省,對財政、就業(yè)、供應鏈、GDP的影響力,可見一斑。

總之,不管是搶訂單,保住出口,還是發(fā)特別國債,搞大基建,穩(wěn)住三保支出,12月份已經到了非常緊迫的關頭。

藍白昨天問大家,認真思考一下,2023年,會不會比2022年過的更好?

果然,被折騰三年,筋疲力盡的朋友們,大多都報以悲觀的態(tài)度。

我是這么看的,你要指望回到2019年,甚至2020年,那是不可能的。

過高的預期,必然換來額外的失落。

但要是跟2022年,尤其是今年經歷過3-4月,10-11月來對比,怎么也不會差過這段時間吧。

評論區(qū)有個老哥說,他在廈門的工廠上班,年初的時候工人回家,4-5月份才出來找工作,11月底又回家過年了。

訂單越來越少,廠里開始“去留化”。

去:裁員那些沒有技術老弱。

留:留下那些有技術或者身強力壯的。

化:整合機械化。

堅持不下去的園區(qū)和工廠,關的也越來越多。

2023會變好嗎,這其實是個復雜的問題。

我今天出去剪頭發(fā),理發(fā)店老板說,再多封一周,他可能就徹底扛不住了。

在他隔壁,一家賣燒餅的,每天見到都笑瞇瞇的大姐,堅持到了11月份,終于把“轉讓出租”掛了出來。

有的人,有的公司,有的行業(yè),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,熬到了黎明前,他們值得擁有一個更美好的2023年。

那些關店的,倒閉的,被裁掉的,可能永遠倒在了這個寒冬,慢慢被遺忘。

我是藍白,今天先聊到這,咱們下期再見。

關鍵詞: 特別國債 日本_財經